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前雁字诗十九首(雁字之作始倡于楚人楚泽国也有洲渚有平沙有芦蒋菰东有彭蠡以攸居志南有衡阳之峰曰所回翼也故楚人以此宜为之咏叹近则玉沙湖补山老人续唱作者连轸予病未能者且十年矣不期病中忽有阳禽笔阵如鸠摩罗什两肩童子出现因吟十九首诸公于霜寒月苦南天落翼之日目送云翎而仆于花落莺阑炎威灭迹之馀追惟帛字时从异轨情有殊畛短歌微吟不能长斯之谓矣故诸作者皆赋七言而仆吟四十字) 其十六 明末清初 · 王夫之
五言律诗 押萧韵
居然缘慧业,亦自种情苗。
始旦回鸾帖,清秋题鹊桥。
弥天知泛宅,露地注逍遥。
既證无师智,灵云瞥眼消。
怀天台华顶 唐末至五代 · 齐己
五言律诗 押萧韵
华顶临海,丹霞里石桥。
曾从国清寺,上看月明潮。
好鸟亲香火,狂泉喷泬寥。
欲归师智者,头白路迢迢。
大行侠御服重议 陈朝 · 沈文阿
 出处:全陈文卷十二
检晋宋山陵仪,灵舆梓宫降殿,各侍中奏。
又成服仪,称灵舆梓宫容侠御官及香橙。
又检灵舆梓宫进止仪,称直灵侠御吉服,在吉卤簿中。
又云,梓宫侠御缞服,在凶卤簿中。
是则在殿吉凶两侠御也(《陈书·刘师知传》)
高祖崩,六日成服,朝臣共议大行皇帝灵座侠御人所服衣服吉凶之制,博士沈文阿议宜服吉服,刘师知议须服缞(斩,蔡景历江德藻谢岐等并同师知议,文阿重议。)
元寂禅师 五代 · 韩熙载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七
□□□婆以清净妙心伏迦叶波迦叶而下以心□□二十八传珠联印度一花五叶。香散支那。
降及曹溪。得法者众。
然则以一念摄于多法。以一尘统于沙界。
此念此尘。彼界彼法。
二俱不有。空亦非断。
明是法者。于大悲海。
普济舟。开无相门。
演不二法。化有情于一旨。
获当果于上乘。是之谓大善知识者。
元寂禅师其人也。师名隐微。
豫章新淦人也。夫其珠生媚泽。
玉蕴良山。留润入缠。
必归族姓。故有杨氏之托焉。
异人之生□□奇应既□□□亦表厥灵。故有光明鉴室之祥焉。
轩冕为累身之资。鼎钟乃爽口之具。
孔翠彬蔚。网罟随之。
鸿鹤清素。霄汉自得。
故有弃俗之誓焉。开无师智
不二门。夫为在家则有师□七岁诣□□□□院道□禅师弟子二十依洪州元寺智称律师受具戒。
既还而叹曰。沙门者。
达本识心之谓也。且戒惠之学。
未足明心。灭之宗。
方为了义。清山有路。
白云无心。我之行。
岂复他日。遂遍寻名岳。
历抵禅林。顺义中
卷衣南行。遐趋五岭
罗山法宝大师。岩头真子。
德岭孙。智镜当台。
共仰不疲之鉴。鸿钟在簴。
咸聆应扣之音。师既解橐云堂。
端襟下榻。玉处石而光华尚隐。
虎在山而清啸难藏。扣我机缘。
自知时节。先是罗山有师子在窟出窟之句。
海内风传。一日。
法座高登。海徒云萃。
师遽前而礼。峻发问端。
罗山道眼素明。伟师崷崒。
抗声酬诘。众莫之知。
俄于欲诺之间。豁然大悟。
自是朝昏随众。语默全真。
放旷四仪。盘桓数稔。
异日。罗山以师大缘将至。
苦讽还乡。太和中
杖策离偫。担簦度岭。
渐回江介。涂次龙泉
邑宰李孟俊。一睹道姿。
深加凝注。邑有十善兰若。
经废时多。愿言葺兴。
强师驻锡。冀扬大法。
用福蒸民。师具顺随之心。
尽檀那之请。元徒辐凑。
净供山储。应接随宜。
了无滞碍。有问如何是十善。
桥云险。过者如何云丧。
参乎祖道。一以贯之。
问而数穷。答有馀力。
达深德妙。斯之谓欤。
时先朝端拱万机。穆清大宝。
远怀道德。思结深因。
保大九年。始自龙泉诏归凤阙。
命住龙光梵刹赐号觉寂禅师
高阐一音。将逾数岁。
奉先禅院。用迩皇居。
辛酉岁。将有事于省方。
利建邦于洪井。千乘万骑。
咸从于和銮。奇士高人。
必先于行在。师首预清列。
简自宸衷。既抵新都
复住大宁禅院。诲人无斁。
学者有归。迨于鼎成之期。
难豫因山之会。言念三世诸佛。
皆入涅槃。吾独何人。
自甘迟莫。其岁十月。
见病者相。卧方丈中。
是月二十七日。剃发浴身。
升堂别众。勤宣祖意。
勉勖后流。语讫安然。
形留气尽。俗寿七十六。
僧腊五十六。谥元寂禅师
塔名常寂。岁在壬戍二月六日
归葬于吉州吉水县仁寿乡太平里之原。遵遗诫也。
元帅郑王。备尝道味。
时任保釐。巨舍信财。
俾营塔庙。惟师夙宏道愿。
应生像年。道峻德充。
名符实备。貌孤神王。
语淡气幽。情高而月冷空。
格峭而云生碧峤。以慈音而演法。
用实智以化人。故得分契王臣。
心归缁素。俄昏慧炬。
永绝微言。赡道貌以长乖。
览清徽而徒在。龙泉广福十善禅院嗣法弟子契任行常相续住持。
小师自明自满七十三人。惧岁时之浸远。
恐陵谷之贸迁。愿纪金碑。
以旌元壤。其辞曰。
三界茫然兮四生蠢尔。背觉合尘兮死此生彼。
有铄开士兮乘悲应世。端坐宝床兮片言析理。
道价既高兮回心天子。慈风又扇兮服膺多士。
远近瞻渴兮慕膻以至。白黑合礼兮得坻皆止。
大缘告终兮魔云忽起。觉日云沉兮法幢遂靡。
传心罗山兮训徒帝里。韬真豫章兮归欤吉水
金骨藏山兮德音无已。宝塔镇地兮来者斯企。
启请徐陵改断大行侠御服 南北朝 · 阙名
 出处:全陈文卷十八
案群议斟酌旧仪,梁昭明太子丧成服仪注,明文见存,足为准的。
成服日。
侍官理不容犹从吉礼,其葬礼分吉,自是山陵之时,非关成服之日,愚意刘舍人议于事为允(《陈书·刘师知传》,高祖崩,六日成服,朝臣共议大行皇帝灵座侠御人所服衣服吉凶之制,博士沈文阿议宜吉服,刘师知议宜服缞绖,徐陵博士请,时八座以下并请。)
少主临海王安成王入纂令 陈朝 · 武宣章后
 出处:全陈文卷四
中军仪同、镇北仪同、镇右将军护军将军、八座卿士,昔梁运季末,侮内沸腾,天下苍生,殆无遗噍。
高祖武皇帝拨乱反正,膺图御箓,重悬三象,还补二仪。
世祖文皇帝克嗣洪基,光宣宝业,惠养中国,绥宁外荒,并战战兢兢,劬劳缔构,庶几鼎运,方隆殷夏。
伯宗昔在储宫,本无令闻,及居崇极,遂骋凶淫,居处谅闇,固不哀戚,嫔嫱丱角,就馆相仍,岂但依车所纳,是讥宗正,衰绖生子,得诮右师,七百之祚何凭,三千之罪为大。
且费引金帛,令充椒阃,内府中藏,军备国储,未盈基稔,皆已空竭。
大傅亲承顾托,镇守宫闱,遗诏绸缪,义深垣屏,而攒涂未御,翌日无淹,仍遗刘师知殷不佞等,显言排斥。
韩子高小竖轻佻,推心委仗,阴谋祸乱,决起萧墙,元相虽持,但除君侧,又以余孝顷密迩京师,便相徵召,殃慝之咎,凶徒自擒,宗社之灵,祆氛是灭。
于是密诏华皎,称兵上流,国祚忧惶,几移丑类,乃至要招远近,叶力巴湘,支党纵横,寇扰黟歙。
又别敕欧阳纥等,攻逼衡州,岭表纷纭,殊淹弦望,岂止罪浮于昌邑,非唯声丑于太和。
但贼竖皆亡,祆徒已散,日望惩改,犹加淹抑,而悖礼忘德,情性不悛,乐祸思乱,昏慝无已。
张安国蕞尔凶狡,穷为小盗,仍遣使人蒋裕,钩出上京,即置行台,分选凶党,贼妻吕,舂徒为戮,纳自奚宫,藏诸永巷,使其结引亲旧,规图戕祸。
荡主侯法喜等,太傅麾下,惯游府朝,啖以深利,谋兴肘腋。
适又荡主孙泰等,潜相连结,大有交通,兵力殊强,指期挺乱。
皇家有庆,历数遐长,天诱其囊,同然开发。
此诸文迹,今以相示,是而可忍,谁则不容,祖宗基业,将惧倾霣,岂可复肃恭禋祀,临御兆民?
式稽故实,宜在流放,今可特降为临海郡,送还藩邸。
大傅安成王,固天生德,齐圣广深,二后钟心,三灵伫眷,自前朝不悆,任总那家,威惠相宣,刑礼兼设,指挥啸咤,湘郢廓清,辟地开疆,荆益风靡,若太戊之承殷历,中都之奉汉家,校以功名,曾何仿佛。
且地彰灵玺,天表长彗,布新除旧,祯祥咸显,文皇知子之鉴,事甚帝尧,传弟之怀,又符太伯,今可还申曩志,崇立贤君,方固宗祧,载贞辰象,中外宜依旧典,奉迎舆驾。
未亡人不幸,属此殷忧,不有崇替,容危社稷,何以拜祠高寝,归祔武园?
揽笔潸然,兼怀悲庆(《陈书·废帝纪》)
决断大行侠御服议 陈朝 · 徐陵
 出处:全陈文卷七
梓宫祔山陵,灵筵祔宗庙,有此分判,便验吉凶。
案山陵卤簿吉部位中,公卿以下导引者,爰及武贲鼓吹,执盖奉车,并是吉服,岂容侠御独为缞绖邪?
断可知矣。
若言公卿胥吏并服缞苴,此与梓宫部伍,有何差别?
若言人物并吉,司事者凶,岂容社绖而奉华盖,缞衣而升玉辂邪?
博士(《陈书·刘师知传》,高祖崩,六日成服,朝臣共议大行皇帝灵座侠御人所服衣服吉凶之制,博士沈文阿议宜吉服,刘师知蔡景历江德藻谢岐等议宜服缞绖,时以二议不同,乃启取左丞徐陵决断,陵云。)
重答八座以下请断侠御服议 陈朝 · 徐陵
 出处:全陈文卷七
老病属纩,不能多说。
古人争议,多成怨府,传玄见尤于晋代王商取陷于汉朝,谨自参缄,敬同高命。
若万一不死,犹得展言,庶与朝贤,更申扬确(《陈书·刘师知传》,徐陵决断大行侠御服同博土议,时八座以下并请从师知议,重答。)
大行侠御服又议 陈朝 · 江德藻
 出处:全陈文卷十二
愚谓祖葬之辰,始终永毕,达官有追赠,须表恩荣,有吉卤簿,恐由此义。
私家放学攴,因以成俗,上服本变吉为凶,理不应犹袭纨绮。
刘舍人引王卫军丧仪、及检梁昭明故事,此明据已审。
博士左丞乃各尽事衷,既未取证,须更询详,宜咨八座、詹事、太常中丞、及中庶诸通袁枢、张种、周弘正、弘让、沈炯、孔奂(《陈书·刘师知传》)
大行侠御服议 陈朝 · 蔡景历
 出处:全陈文卷十五
虽不悉准,案山陵有凶吉羽仪,成服唯凶无吉,文武侠御,不容独鸣玉珥貂,情礼二三,理宜缞斩(《陈书·刘师知》传,高祖崩,六日成服,朝臣共议大行皇帝灵座侠御人所服衣服吉凶之制,博士沈文阿议宜服吉服,刘师知议须服缞绖,中书舍人蔡景历亦云。)
大行侠御服议 陈朝 · 谢岐
 出处:全陈文卷十五
灵筵祔宗庙,梓宫祔山陵,实如左丞议。
但山陵卤簿,备有吉凶,从灵舆者,仪服无变,从梓宫者,皆服苴缞,爰至士礼,悉同此制,此自是山陵之仪,非关成服。
今谓梓宫灵扆,共在西阶,称为成服,亦无卤簿,直是爰自胥吏,上至王公,四海之内,必备缞绖。
梁昭明太子薨,略是成例,岂容凡百士庶,悉皆服重?
侍中至于武卫,最是近官,反鸣玉纡青,与平吉不异。
左丞既推以山陵事,愚意或谓与成服有殊,若尔日侠御,文武不异,维侍灵之人,主书宣传齐斋干,应敕悉应不改(《陈书·刘师知传)
大行侠御服议 陈朝 · 刘师知
 出处:全陈文卷十五
既称成服,本备丧礼,灵筵服物,皆悉缟素。
今虽无大行侠御官事,案梁昭明太子薨,成服,侠侍之官,悉著缞斩,唯著铠不异,此即可拟。
愚谓六日成服,侠灵座须服缞绖(《陈书·刘师知传》,高祖崩,六日成服,朝臣共议大行皇帝灵座侠御人所服衣服吉凶之制,博士沈文阿议宜服吉服,师知议。)
又议 陈朝 · 刘师知
 出处:全陈文卷十五
左丞引梓宫祔山陵,灵筵祔宗庙,必有吉凶二部,成服不容上凶。
博士犹执前断,终是山陵之礼,若龙驾启殡,銮兴兼设吉凶之仪,由来本备,准之成服,愚有未安。
夫丧礼之制,自天子达。
王文宪丧服明记云,「官品第三,侍灵人二十,官品第四,下达士礼,侍灵之数,并有十人,皆白布褶褶,著白绢帽,内丧,女侍数如外,而著齐缞」。
或问内外侍灵是同,何忽缞服有异,答云,若依君臣之礼,则外侍斩,内侍齐,顷世多故,礼随事省,诸侯以下,臣吏盖微,至于侍奉,多出义附,君臣之节不全,缞冠之费实阙,所以因其常服,止变帽而已。
妇人侍者,皆是卑隶,君妾之道既纯,服章所以备矣。
皇朝之典,犹自不然,以此而推,是知服斩,彼有侍灵,则犹侠御,既著白帽,理无彤服。
梁昭明仪注,今则见存,二文显证,差为成准。
且礼出人情,可得消息。
凡人有丧,既陈筵几,繐帷灵房,变其常仪,芦箔草庐,即其凶礼,堂室之内,亲宾具来,齐斩麻缌,差池哭次,玄冠不吊,莫非素服,岂见门生故吏,绡谷间趋,左姬右姜,红紫相揉?
况四海遏密,率土之情是同,三军缟素,为服之制斯一,遂使千门旦启,非涂垩于彤闱,百僚戾止,变服粗于朱韨,而耀金在列,鸣玉节行,求之怀抱,固为未惬,准以礼经,弥无前事?
岂可成服之,譬以山陵之礼?
葬既始终已毕,故有吉凶之,所谓成服?
本成丧礼,百司外内,皆变吉容,侠御独不,何谓成服?
若灵无侠御则已,有则必应缞服(《陈书·刘师知传》,时以二议不同,乃启取左丞徐陵决断,断同博士议,师知又议。)
广州庄严寺舍利塔675年11月 初唐 · 王勃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八十四 创作地点:广东省广州市
昔者万人疾疫。神农鞭草而救之。
四维凋瘵夏禹刊木以除之。
岂非物外其性。则道功出。
事愆其和。则任迹著。
傍稽素篆。仰叩元扉。
即时义而规大觉。因彝伦而伫真谛。
向使三灾克殄。八正咸修。
人握戒珠。家藏宝印。
则三十二相不可得而视也。八万四千法不可得而闻也。
然则圣人以运否而生。神机以道丧而显。
况迦维授手。摩竭推心。
高张妙用之功。自拯横流之弊。
盖不获已。岂徒然哉。
故能业拥大千。化形真一。
由乐推而起七觉。因来苏而坐三昧。
发挥五演。以寂灭为身常。
提挈四流。用慈悲为化迹。
黑风宵遁。波旬忘反噬之心。
绿沼晨开。天常识问津之所。
括夷涂于九相。蹇步其安。
纳慧晷于重昏。迷方自晓。
大矣哉。应物而起。
兴运而终。至自于昆冥。
复归于无物。虽金沙宴驾。
双林无可作之期。而玉牒遗文。
六尘有经行之俗。象法不可以无主。
微言不可以遂丧。六千罗汉。
竞结香缘。五百仙人。
分开讲肆。星龛月殿。
俄盈震旦之墟。凤刹蜺旌。
坐遍阎浮之域。屈伸阖辟。
其道矣哉。夫宝庄严寺舍利塔者。
梁大同三年内道场沙门俗法师所立也。其琅邪贵族。
则汉庭峻节。祖德犹传。
梁甫高吟。嘉声未远。
法师夙登真地。深入慧门。
照果业于三明。拂尘劳于八解。
羊车绮岁。悬欣半月之词。
凤阁觿年。已振弥天之响。
道惟坚固。行乃头陀。
百结斯安。斥罗绡而不御。
十珍虽贵。对藜藿而甘心。
于时以丕应天人。大宏缁侣。
法师至诚幽感。独步元宗
岂直王公钦振锡之风。固亦天子降同舆之礼。
宝瓶宵注。则雨露随轩。
玉柄朝撝。则风霜满席。
既而素怀有在。潜营摈之图。
爰定我居。首托栖霞之寺。
尔乃岩开石霤。邑跨金陵
鱼峰多赞呗之欢。虎溪有送迎之限。
紫萝山径。居藏胜缘。
青松涧户。坐谐幽致。
枕石漱流者久之。原夫见化有缘。
应身欲谢。昊天罔极。
追怀自远。故有诸天会聚。
共位神光。列国交兵□□□译求其致。
岂不深哉。然则麟凤下灵。
犹称瑞贶。玉石微玩。
尚腾精彩。亦有楚铎沦照。
擢紫霭以冲星。周鼎沈华。
吐黄云而喷景。诚浩作者之述。
足称希代之贵。况乎释迦妙相。
如来真骨。虽八万四千之宝塔。
散在偫方。而九十二道之灵虹。
终闻间出。立诚斯应。
瞻庭庑而时逢。非德不邻。
历山川而罕致。是以忧填顿颡。
思存电下之光。波匿投身。
愿奉岩间之影。粤在梁武
精求不暇。以为秦登碣石。
而事止寻仙。汉索瀛洲。
而心非好善。于是斋筵凤设。
上祈忉利之宫。讲帐星随。
下请龙王之藏。轻赍棹海。
重赏梯山。庶玉匣之全移。
幸金棺之半启。以法师智遗人我。
识洞幽明。思假妙因。
冀通灵感。爰承纶綍。
载践沧溟。过石门而右指。
历铜标而左顾。乘桴月沂。
戒楫星沼。相彼遐陬。
实维荒裔。一音演说
本承听受之乡。五日继明。
素隔照临之域。珍奇乃萃。
圣德攸传。则知有感必臻。
信覃幽境。不行而至。
岂隔殊方。法师既达国城。
式敷朝命。受铣筐而顶礼。
抚瑶缄而跪发。尽收其宝。
重载而归。亦犹珠匿弊衣。
须马鸣而后用。金藏陋宇。
待龙树而方开。梁氏之都妙算而仰神光家之繇也(十四字疑有脱误)
炎凉可质。往返九十旬。
楫柂不辍。风潮八千里。
大同三岁。届于兹邑。
法师性丰幽澹。质固虚羸。
绵历是淹。疲疴屡积。
维摩见病。益伸方便之门。
道安谢归。思远朝廷之事。
愿居此刹。有诏许焉。
仍分舍利。俾宏真福。
国惟瓯络。郡实番禺
尔其封疆跨蹑之壮。海陆会同之冲。
上当星纪。下裂坤维。
阶百越而邻三吴。轵雕题而陬交趾
神仙气色。汀洲建不死之乡。
舜禹精灵。原隰现行宫之地。
闾阎雾扑。士女云流。
讴歌有霸道之馀。毗得华风之杂。
蜃楼高峙。犹埋夕帐。
螺台峻积。尚识朝基。
信夷夏之奥区。而仙灵之窟宅也。
此寺乃曩在宋朝。早延题目。
法师聿提神足。愿启规模。
爰于殿前。更须弥之塔。
因缘盛力。人以子来。
徵日官而正墨。集风师而举草。
育王奔命。扫地户而献神兵。
梵事驰心。感天官而下灵匠
崇阶遽积。宝树俄周。
不殊仙造。还如涌出。
故其粉画之妙。丹青之要。
璿基岌其六峙。雕关纷其四照。
仙楹架雨。若披云翳之宫。
䌽槛临风。似遏扶摇之路。
华珰于月径。璧合非遥。
拨罾网于星浔。珠连可验。
玉虬承霤。傃云窦而将骞。
金爵提甍。拂烟衢而待翥。
瑶窗绣户。洞达交辉。
方井圆泉。参差倒景。
雕镌备勒。飞禽走兽之奇。
藻绘争开。复地重天之变。
悬梁九息。良马踆走而未穷。
謺磴三休。的卢骋犍而知倦。
是栖银椁。用府琼函。
采舍卫之遗模。得浮图之故事。
爰自梁末。以迄皇初。
城邑屡新。轩墀若旧。
虽复百魔蜩沸。听鼓铎而怀音。
六贼蜂屯。仰椽栾而革面。
多回净施。罕犯仁宫。
则知遐吹所会。斯同偃草。
慈云所润。岂直流根。
故能比蜀守之祠堂。长为典制
鲁王之秘殿。若有明徵。
宜其作镇一隅。俯炎荒而独秀。
盘基有地。冠终古而长存者乎。
国家业拥太初。事用皇极。
高祖以援危拨乱。伏紫气以登三
太宗以端拱继明。自黄离而用九。
皇上缵乾坤之令业。振文武之英风。
太阶平而百度理。中国定而兆人乐。
时和岁阜。邑颂涂歌。
以五刑不用。六械徒设。
舟车四达。难论贡赋之差。
襟带八荒。非复华夷之隔。
天宝降。地符升。
木石甄祉。飞沈效庆。
虽叶和制变。实赖文思之功。
而持盈守成。亦资连帅之助。
大中大夫使持节广韶等州都督李某。早登清贯。
夙践崇轩。嘉猷迥发于天朝。
善政果行于期月。越溪仙锷。
吐光芒而骇人。岱岭寒松。
排风飙以成性。美哉。
称由功著。鹘响彻于云霄。
方为时须。熊轼疲于道路。
广陵单毂。如送张纲
浡海乱绳。复思龚遂
王尊皂盖。欣临折坂之前。
吴隐朱軿。更集贪泉之右。
高名夙著。佛化横飞。
偫盗屏迹而归农。奸吏闻风而去职。
京坻坐积。圄犴潜回。
汲黯之卧淮扬。直闻清净。
王堂之居汝郡。但举贤良。
用能使槛阱不施。猛兽巡江而远窜。
市廛无扰。商旅倍道而相欢。
飓风寝毒。炎埃罢厉。
人称有道。家实无为。
加以援翰写心。自契真廉之旨。
高谈见意。不踰元默之津。
学究儒林。真穷释部。
知通人事。且味禅宗。
道可以知归。物繇其显会。
是岁也。忽于此塔。
重睹神光。玉林照灼。
金山具足。倏来忽往。
类奔电之含云。吐燄流精。
若繁星之转汉。倾都共仰。
溢郭周窥。士女几乎数里。
光景动乎七重。实孟冬之日也。
观夫至道不私。瑞生必由乎乐国。
庆基有会。福至必依于善人。
自非化足动微。教非饰迹。
何以发真如之盛契。壮实相之辉华。
在昔凤集颍川。宣后归功于良守。
龙游湘浦。章帝布德于贤臣。
历选前猷。兹为故实。
然后上和下睦。主圣臣良。
灭火返风。虽有辞于进壤。
母修子应。亦何愧于当仁。
至于百越衣缨。三阙耆老。
或代传篁竹。气推丹桂之城。
家擅芝兰。名动苍梧之野。
平原而袪甲。拥崇闼以鸣钟。
并为蕃部之恩。亲睹招提之瑞。
同祈介福。共洁斋坛。
罄龙象于南州。尽衣钵于西竺
会吞方仗。供备盂兰。
法鼓振而沙界肃。洪钟锵而铁围净。
妙财爰舍。法施争流。
华毂牣于香城。文驷填于宝厩。
镪藏巨亿。更入僧田。
价直百千。还登佛座。
岂徒照车十乘。列隋氏之明珠。
盈篚万金。积大颠宝具而已。
朝散大夫长史某。地乘华绪
价偃名流。豫章擢而成干。
骐骥生而蹑影。山涛天骨。
无情吏隐之间。王衍风神。
自出尘埃之表。自忝荣岭海。
作式瀛幽。略其小术。
包其大体。振温良之逸步。
得毗赞之宏纲。布道移风
善宠邦政。归休置驿。
独守家声。然则野老行歌。
虽致功于露冕。藩君坐啸。
藉美于题舆。化成异壤。
抑由同德。故能道扬法教。
挥斥盖缠。家怀方广之恩。
人慕韦陀之学。传灯继爌。
曳组成阴。下逮府寮。
旁周县寀。并志薰修。
同希福慧。时有明威将军行禺府折冲都尉李公。
天子之旧属。朝廷之夙将也。
灵根自远。圣族多奇。
睇盼于甘泉。奉衣缨于平乐
青龙带剑。先超殿阁之荣。
白虎衔珠。早陟斋坛之宠。
自招皇诞。作镇边城
湟水楼船。劳都尉
灞陵车马。尚识将军
魂惊断雁之峰。恩尽沈鸢之浦。
濡鳞涸辙。处定水而弥勤。
抚翼香林。在穷途而更切。
频光法会。荐委殊珍。
护持攸仰。招提是属。
其兆基也如此。经纶黼藻。
其大矣哉。爰有上座宝轮等。
并妙根宿值。胜果将圆。
翰飞般若之林。高步檀那之舍。
慈衿密洞。散明月于谈筵
智锷相辉。化繁霜于宝刃。
思雕琬璧。式播徽猷。
弟子家嗣太邱。忝闺门之薄宦。
地连睢涣。窃藻绘之馀工。
爰托下才。用旌高躅。
岂知仲宣旅泊。方衔深井之悲。
长卿罢归。空负淩云之气。
我之怀矣。乃作铭曰。
太息颓运。嗟乎失道。
德弊为仁。物壮则老。
絷猿情暗。求鸮计早。
赤水沈珠。元邱坠宝。
皇矣妙觉。蒸然应期。
宗深微妙。业奥慈悲。
燃灯匡俗。舍筏济时。
涅槃不住。般若无思。
俯迹见生。和光不灭。
色音虽昧。规模尚切。
猗欤上人。穆彼惟新。
智倾八藏。心超六尘。
凄凉燬宅。解脱迷津。
鸿冥伫想。龙蛰存身。
青盖遗邦。黄旗故服。
原隰形势。江山重复。
涧户秋明。岩盘夜烛。
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聿求紫闼。言寻丹濑。
绝域栖遑。惊涛颠沛。
至诚冥感。神珍显会。
甄陶设险。翼轸疏源
尉陀馀国。卢循旧边。
邑居雄盛。人物殷全。
是维乐土。实曰龙川
护持灵刹。庄严宝塔。
基构鼎新。亭栾栌嶪。
奔日宵排。归云晓纳。
架壁三休。连甍四合。
分惟星纪。境控天池。
栋宇绵邈。衡津推移。
神机丕应。瑞景潜仪。
光合玉庑。彩动金枝。
凡我寮庶。同嗟权实。
周顗情勤。王濛思逸。
咫尺幽键。往来灵室
共荫法堂。俱归慧日。
四维信受。三明宏益。
贝叶纷纶。龙华舄奕。
讲肆宏敞。齐筵巨翼。
供引纯陀。饭回香积。
天人合契。幽显同心。
倾家奉贿。破产移琛。
轩裳夐骛。缨佩交临。
兰薰习远。檀那意深。
伟哉连率。冲乎德化
职重隼裳。秩遵熊驾。
酌贪贻则。还淳息诈。
道济香城。祯凝宝舍。
琳琅什种。梓缁徒。
调轻僧会。辨析文殊。
奔螭易失。令鼠难拘。
愿刊贞珉。永冠康衢。
伊我穷途。欣兹胜谒。
文休泛海。仲翔游越。
倘想知音。有怀明发。
谬惟雅顾。叨陪天骨。
爰抽弱翰。式叙高踪。
孤音易竭。独赏难逢。
思起王粲。悲生蔡邕
岂无章甫。谁适为容
僧伽 清 · 黄景仁
 出处:两当轩集卷第二十二、两当轩集卷二十二
高标涌出淮中流,日月沐浴波荡浮。
百年冲突屹无恙,是何神力支撑留。
木叉慧岸展身手,黄熊退舍苍光愁。
低眉者谁坐泉底,葱岭来经八千里。
日出国见摩尼光,挥洒杨枝得天喜。
咒驱神鬼菩提心,大千若会西来旨。
长安泗上皆偶然,香从何生臭何止。
塔成龙朔灾建炎,再厄经此洪涛淹。
岂其慧照有明灭,和合四大功难兼。
相传火时塔飞出,见是神僧杖头物。
腾空绝迹亶有灵,此胡久置蛟鼍窟
化城顿变苦海深,天魔乃现盘尖鹘。
人疑师智止挈瓶,定中或被乖龙倾。
遂令淮泗失乾土,恒河沙恐填难平。
我识神通此其最,历劫愈多成不坏。
占一撮土分众悲,万古迷中拓空界。
有时塔亦随波流,眼底才无一丝挂。
拈古十四首(按:选其用诗体者。) 其十 南宋 · 释法薰
 押寒韵
师智藏,病痛一般。
海兄不会,当面热瞒。
头白头黑,言端语端。
衲僧不用空啖啄,秤在星兮不在盘。
泰禅师佛法十问(并序 天圣元年三月1023年 北宋 · 释知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四明尊者教行录》卷四 创作地点:浙江省宁波市
清泰滥处禅关,叨陪海众。
窃见诸方商略所疑,辄陈十种疑问,特伸请益。
伏惟《金錍》在手,宝鉴当怀。
俯赐发挥,永为良导,不胜万幸。
天圣元年三月初一日清泰咨问延庆和尚法智大导师。
一问:无明与法性,为有前后?
为无前后?
若云有前后者,何云法性无初,无明亦无有始,又云无明即是佛性耶?
若言无前后者,何故佛果位中,断尽无明,方成佛果?
既云断尽,应断法性耶?
答:若论本具平等一性,则非真非妄,而不说有无明法性,亦不论于有始有终。
但众生自无始,忽然不觉,迷理而生无明。
无明有熏真之用,法性有随妄之能。
真妄和合,名为缘起。
故《金錍》曰,无有无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
在湿讵间于混澄,为波自分于清浊。
虽则有清有浊,而一体无殊。
所谓清浊波者,真妄两用也。
清浊湿性者,一体无殊也。
无明、法性体一,故起无前后。
故《起信论》云,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是也。
若觉悟时达妄即真,了无明即是法性,约修门说义当断妄。
虽曰断妄,妄体本真,妄何所断?
故曰,无明亦无有终。
又若究其正迷之时,此梦中人,而不知是梦。
忽然梦觉,迷妄自息。
是则风息水澄,妄消真显矣。
审而思之,无俟多论也。
二问:一切众生本来同一法性法性本来清净,何因缘故忽迷?
只如初迷之时,为一时迷?
为前后迷?
若云一时迷者,悟时亦应一时开悟,證于佛果。
何故现有众生未悟耶?
若前后者,既同一法性,以何因缘而致前后迷耶?
答:具德圆常正性真空妙有,遇缘而发,法尔如斯,不劳造作。
且迷妄缘起者,如人忽睡,灵焰潜生,眼观刹那,狂觉忽起。
一切众生所迷真如,能迷不觉,真妄和合,二无二相。
然则佛性虽一,迷悟虽同,六道四生遇缘,熏习亲疏不等,根性利钝有异。
是故觉有前后,诚不可以无明、法性一,故根性俱同也。
是知一切众生迷无前后,觉有前后。
譬如夜间多人同睡,睡时虽同,不妨前后起也。
善解此譬,来问自消矣。
三问:一切众生既迷本性已,何故忽然能开悟耶?
若言因善知识教法缘熏得开悟者,只如最初一佛,又从何人得法,信解开悟耶?
答:众生得悟,缘熏不同。
或有无师自悟,承本自然智而證之。
良由本具灵明,能自推理而得解悟。
故祖师云,空寂体上无师智自然能知,既知自性,而便成佛也。
一人成佛之后,展转说法,化迷众生。
众生禀教修行,是故次第成佛。
若尔,何疑最初一佛无从开悟耶?
四问:钦闻诸佛果上,凡所證法,一切众生悉具有之。
今且就人中以论因中,如何辨于三明八解、五眼六通,乃至毛吞巨海、纳须弥等用耶?
若言至佛果方得者,本有之义又何述焉?
答:诸佛众生缘起虽异,觉海同源。
诸佛悟理,性相无碍。
众生迷妄,事理悬隔。
故《金錍》曰,众生唯有迷中之事理,诸佛具有悟中之事理。
迷悟虽殊,事理体一。
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之依正,众生自于佛依正中,而生苦乐升沈。
升沈既作,解脱无期。
今则籍教熏修,契圆实理。
效菩萨之所修,修无所作;
同诸佛之所證,證诸本具。
是则一念顿圆于一切,一切普摄于一尘。
三明八解,日用不亏;
五眼六通,介尔具足。
荆溪曰「凡圣一如,色香泯净。
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
毗卢身土,不愈下凡之一念」者是也。
毛吞纳者,净名不思议解脱大用也。
且凡夫一念,造恶之心尚遍,十方三世,岂不思议大用,不即含纳?
若不信凡心理本具足此用,则诸佛果上依正融通悉不成矣。
五问:真妄二法,为同为异?
若言同者,妄本是真,古人不应云「错将世智为佛智,如认鱼目为明珠」。
若言同者,应是离妄有真,古人不应云「弃波求水,舍器求金」。
若真妄两立,又不双存,云何剖伸耶?
答:有真有妄者,对迷说觉也。
绝真绝妄者,泯相离筌也。
确论其旨,真则全妄之真,妄则全真之妄,二无二体也。
佛大圣人说真说妄者,所以欲人慕其真而破诸妄,使妄不得而兴也。
世人于兹不了,强执现前一念妄心均已是佛,正堕古人错将强认之说矣。
若更弃此妄念,别觅真如,复同偏教所修,犹如弃波求水,舍器求金焉。
兹二者,过犹不及也。
要须不即不离,妙在其中,斯可矣。
来意问以真妄同异者,今答曰,非同异中,假立同异也。
非同异者,真妄同源,缚脱不二,故假立同异者,迷悟不同,情智有异也。
如此甄之,自然悬合诸文,毋劳委论矣。
六问:夫言无情说法者,为是名本清净法性为无情说法?
为是指草木瓦砾为无情说法?
若本清净法性为无情说法者,此性横遍竖穷,生佛平等,不应言说法也,纵有言说,谁为听受?
若指草木瓦砾为无情说法者,教相如何分别耶?
答:无情说法之言,其来尚矣。
的论其要,难得其旨。
汝问以清净法性、草木瓦砾立二法也,当知法性之外,无别瓦木,瓦木之外,无别法性,二非二也。
故《华严》曰:「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山河及国土。
三世悉在无有馀,亦无形相而可得」。
此道若论有相,充塞太虚,包含法界。
若论无相,一法不留,见闻不住,卷舒自在,体露堂堂。
南阳忠国师答学者,以墙壁瓦砾为古佛心,不异此旨。
若论说法,炽然常说,古今无间。
《华严》之中,尘说,刹说,佛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若论听受,十方齐说,十方齐闻,三世俱宣,三世俱听。
古人道:「虚空问万像,万像答虚空。
谁人亲得闻,木叉了角童」。
又云:「真说法时声不现,正堂堂处没却身」。
学人又问国师:「无情说法,谁人得闻」?
师曰:「诸佛得闻」。
曰:「众生应无分耶」?
师曰:「我为众生说」。
曰:「某甲聋瞽不闻,师应得闻」。
师曰:「我亦不闻」。
曰:「师既不闻,争知无情说法」?
师曰:「我若得闻,即齐诸佛,汝即不闻我所说法」。
曰:「众生毕竟得闻否」?
师曰:「众生若闻,即非众生」。
国师之答,稍有深致,识者知之。
七问:世间有情变为无情,如石夫人、地蟾、石蟹等。
无情变为有情,如麰麦、腐草化为飞蝶、萤火等。
此等生类,是何因缘而尔迁变耶?
答:只一如来藏性,众生循业发现不同,是故山河大地建立,胎卵湿化成形。
如《佛顶经》曰:「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且无情化有情者,神识乘时而来,依草附木也。
有情化无情者,神识遇气迁变,驱㲉枯朽也。
当知千变不离于一念,万化难逃于藏识。
世间更有火鼠、汤虫、冰蚕、石燕,情器难量,业报奚测。
佛及众生俱不思议,于兹见矣。
八问:世间有人,此身未死,彼处已生,如王院主等。
此何因缘也?
若云众生业用自在者,一切众生皆有业用,何故例无此事耶?
答:天台南岳三种妙法,一曰众生法,二曰佛法,三曰心法。
此三妙,故不可以牛羊之眼观视,亦不可以凡情世智测识,有如来智眼者方堪量度。
良由体性不可思议,一一高广,故《华严》所谓「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诸佛妙證无差之道,故能于一身化千百亿身,于一法演无量诸法,六根三业,法界大用,无有穷尽。
众生处迷,虽不能尔,而由性德本具此体用,故只于业报之身亦能少分变现。
如上古舜帝,分身而应二妃;
倩女离魂,而合为一质;
县令昼寝,识化为鱼;
至有二人双存枕上,二魂悉在地狱受殃者。
如斯等事,不能殚举,皆是众生界中业报难思之事。
是知不独王院主一人而已,何苦兴兹疑难哉?
九问:有情无情既同一真性,何故斫伐树木,不为冤对,不令人随地狱?
才损有情,便为冤对,令人堕苦受报,何耶?
又复既是依正二报同一法性,何故有情有觉知,无情无觉知耶?
答:法界体性,离诸妄念。
相等虚空,无所不遍。
遍依遍正,遍根遍尘。
至一极微,无非法界,全体而遍。
嗟夫群生,梏桎斯体,妄为情器。
情则四生六道,水陆空行,器则山川岳渎,草木丛林。
于情分中妄计我人知见,故有苦楚冤对之事。
器分既无我人知见,故无业累雠偿之愆。
如是不同,皆是众生境界虚妄分别,究论法界,体性有何差别?
荆溪曰:「纵然造依造正,依理终无异辙」。
斯言是也。
十问:一切众生既同一觉性,何故捶打他人,不觉痛苦,却为快乐?
既各不相知,云何辨平等觉性耶?
答:清净本然,尚无一法可以当情,况论捶打痛苦之事?
但真如不守自性,变为诸法,如一源水,从流派别,清浊动静,海咸河淡。
是故于中人我竞起,爱恶是兴,以强陵弱,攻击不休。
子今设问,正是铨量迷妄中事,惟当返妄归真,背尘合觉。
则了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到此之时,一證平等觉性,尚无彼此色相迭相见,岂复论于世间捶打胜负哉!
普善庵谒舷师 明 · 大持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槜李诗系卷三十三
老年一不好,松竹对閒身。
或以无师智,相酬有学人。
雪明难晓夜,冻易寒春
已简形骸礼,中谁是主宾。
寒山子 其一百六十一 明末清初 · 僧福慧
 押词韵第七部
佛经流两土,微言被大千。
一物如明月,不在赤肉团。
随缘来市井,讲法到人烟。
安知无师智,密却在汝边。
寒山子 其二百七十六 明末清初 · 僧福慧
 押词韵第三部
口里常斥名,心中图在利。
苞苴行可怜,且自倚权贵。
往往随顺邪,又要使性气。
刻刻不停机,攀缘无不至。
劳劳扯葛藤,自家意钝置。
癞狗舐法乳,泥猪窥圣嗣。
不知此辈人,薶没无师智